家境普通的孩子,还拼得起吗?
今年暑假旅行的人很多,包括我的很多小读者。
(资料图片)
前两年大家都宅在家里,没太感觉出世界的参差。今年夏天出去走走,反而看到人和人的差距,家庭和家庭的鸿沟。
最近,我就收到了一个小读者的留言:
市面上有这样一个流行的说法:教育就是拼家庭,普通家庭拼不起。
以前这么说的大多是家长,现在孩子也有这种想法了,怎么办呢?
特别是今年,疫情后的疤痕效应叠加内需不足,整体经济下滑,时代红利不在,普通人逆袭似乎变得更难。
所以今年又开始流行一个新说法:有些东西生下来有就有,生下来没有这辈子也很难有了。
多么令人绝望!
今天我结合自身情况,稍微讲讲个人的看法。
“拼不拼得起”
首先要看“和谁拼”
和有背景、有财力的精英家庭比,我是拼不起。
然而人家不仅资源和我不一样,赛道也和我不一样。
我身边的精英家庭大多选择了国际赛道,我们根本就不在一个赛场,想拼也无从拼起呀!
如果我只向上看,看金字塔顶尖这些家庭,我肯定会焦虑和沮丧。但如果我把目光放平,看看那大多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普通家庭,那么,我似乎还能拼。
如果我把目光再转向边远省份、落后山区,我都不敢说“拼不起”——我根本就没有抱怨的资格。
其实真的没必要攀比,如果走国内中高考路线,判断“拼不拼得起”,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赛场、跑道和对手。
即使是三四五线城市甚至边远省份,也不是和一二线城市拼,不管是幼升小、小升初还是中考,都是在和当地家庭“拼”。
到了高考,本质就是省内学生大排名,那就是说,只是和省内的家庭“拼”。其他城市孩子所谓的优秀,也不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拼”,反而可以借鉴点好方法好经验。
“拼不拼得起”
关键要看自己“想不想拼”
有一句话叫“无欲则刚”,当然,还有一句话叫“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这说明拼或不拼,都各有利弊。
非拼不可吗?
其实拼不拼,还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
自从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生存还是容易的,如果目标仅仅是自力更生,衣食无忧,过普通人的生活。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比起白领,很多蓝领行业还是非常缺人的,比如家政、护理、技术工人,眼看也像发达国家那样,工资水平在慢慢超过白领。
如果真涉及到生存问题,一个人就不会再挑剔工作机会,更不会看不起以前看不上的工作。
只是,现在家长很少只关注生存,都是在考虑发展。
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比起“出世”更崇尚“入世”,比起“休息”更主张“做事”,比起“躺平”更欣赏“努力”。虽然有点无趣也不多元,但论勤奋论积极的确世界上其他国民很难与之相比。
就是说得俗一点,谁不希望自己和孩子过得比一般人好一点呢?
要过得比一般人好,住改善房,有一份稳定且体面的职业,工作之余还能出去旅旅游、购购物,别说中国,放眼全世界都谈何容易?
疫情前因为出差和旅行我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也经常和当地人聊天,让我吃惊的是,不少美国和欧洲人都说自己从来没出过国,甚至本国其他城市也很少去过,最多是暑假在城市周边转转或海边(如果是近海的地方)躺躺,就算度假了。
发达国家普通人就这样子,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通人如果都不拼,又凭什么比他们都过得好?
拼不拼,卷不卷都是个人选择,家长和孩子可以选择不“拼”也不“卷”,但同时也要接受选择的后果——放平心态,降低欲望,减少比较。
而不是,看到其他人取得更好成绩,抱怨为啥别人比自己拼。
如果不甘心就此放弃,与其聚焦在“拼不起”,不如认真思考: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到底应该“如何拼?”
一个普通家庭在教育上“如何拼”,最重要的有三件事:
目标设置
学科规划
时间管理和身心健康
1
目标设置时,把大目标拆解成阶段小目标
花生的小学只是一个海淀排名居中的区重点,到了四上,花生还不是一个学霸,成绩在班里也就中等偏上。“海淀六小强”这种市重点,原本不是我们的目标。
但在他好友的影响下,花生有了六小强这个梦想,我们也没过多沉浸在“拼不起”的感伤中,而是通过计算概率,我算出花生要“拼”到全年级前5%才有上六小强的可能,也给他语数英树立了目标:四年级前进到全班前6,五年级前进到全班前3(相当于全年级前5%)。
同时按照六小强的选拔标准该做啥做啥。
(我《上岸》一书里记录了前些年六小强的选拔情况)
当然,最后能进入六小强还是需要运气成分的,但是光靠运气没实力却是万万不能的,而实力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实现每一个阶段小目标,慢慢积累的。
孩子是在成长的,“拼不起”只是暂时的。设定和拆解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你会发现,原先你以为的“拼不起”也慢慢变成了“拼得起”。
2
学科规划:不能“速成”的学科要长期积累
学科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无法“速成”的学科需要从小培养,长期积累。
语文是无法速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如果在小学和初中能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现代文、古诗词、古文),配合精读练习,再多练写作,到了高中即使是跟着课内,孩子也能有不错的语文水平。
数学其实是可以短期提高的,然而数学思维要形成却不是一朝一夕,习惯和基础要打好。所以小学阶段,数学要抓思维、抓习惯、抓基本功。
英语如果只有书面考试,有可能“速成”,然而现在听力口语就占了40%,速成基本无望。英语是语言,还是得按照中文的学法老老实实,细水长流,到了初高中也会轻松很多,腾出更多精力在其他学科上。
想要发展体育和艺术特长,大多也需要童子功。普通家庭切忌跟风乱花钱,即使发展艺体特长也要看孩子的天赋,小时候试错也要尽量控制成本。
至于政物史地生化等科目,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速成”的。我的经验是,可以通过了解时事、跨学科阅读和科普阅读来积累常识,激发兴趣,到了中学正式开课才会得心应手。
3
时间管理和身心健康
问你们两个问题:
什么资源对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是完全公平的?
什么能力是拉开孩子后天差距的终极杀器?
答案是:时间。
精英资源再多,唯独在时间上,他们是无可奈何的。面对繁杂的学业,精英家庭的孩子时间也不够用。
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是有质量的生命长度。
英国作家毛姆曾经指出一个犀利的事实:为什么有些作家写得不算顶好,却成为当时最出名最富有的作家?除了写得够多,最关键是活得足够长,才能熬过其他同行成为行业大咖。
同理可推,大家可以看到越是知名的学者、院士、科学家、艺术家,往往也是比较长寿的。
所以,普通人要拼,一方面是要拼有策略的努力,另一方面就是拼时间管理。而时间管理不仅仅是那些众所周知的时间管理技巧,还可以尽可能延长自己拥有的高质量时间——管理健康和能量,这才是终极杀器。
不管拼教育还是拼工作,“拼”都不是短跑,而是长跑。如果你跑得足够久,那么就可以跑过很多人。
所以,在教育上,普通人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可持续更长久地发展。
最后再说回那个南京小读者的留言,我是这么给她回复的。
即使你一无所有,也要记住,你还拥有健康和时间,这才是“拼得起”的最大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