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毫无疑问,科幻是承载这一使命的绝佳载体。今年,《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作品与科普的结合就是非常好的例证,这些作品让太空电梯、人工智能、数字生命、核聚变和太阳氦闪等科学概念很快走进了青少年的心中。
呵护好奇心,激发爱国心
【资料图】
科幻具有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天然优势,科幻教育能够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最终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科幻教育中,激发好奇心是最先发生的一种教育作用。科幻小说和电影通过充满想象力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让青少年对科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更自觉地融入科学教育课程。
想象力在科学教育中也非常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所有想象中,科学虚构或者说科幻想象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日益突出且不可替代的启示性作用。国内有学者认为,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一定程度上扼杀了青少年的想象力,而科幻教育则能突破应试教育的窠臼,充分激发想象力。
不仅如此,国产科幻还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心。《流浪地球》系列科幻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强大的科技制造。在电影制作中,《流浪地球2》邀请徐工集团提供众多工程装备,徐工集团还在起重、土方、道路、高空、环卫、安全及应急救援等成套化设备上提供了相应保障方案,为“移山计划”真实展现提供了硬核保证。回首4年前,《流浪地球》电影中的机械外骨骼还需依靠海外公司,如今国内已有相关科技公司提供机器外骨骼相应产品。新时代的青少年在国产科幻电影中感受到了中国科技与工业的崛起,这潜移默化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
科幻孕育科技创新萌芽
科幻拥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基因,可在科技创新的各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科幻可以孕育科技创新的概念萌芽。科幻是科学与幻想碰撞的火花,是科学创新呈现的载体。英国国家科学、技术与艺术基金会在2013年的《科幻与创新的互相影响》报告中总结了280个科幻文本中的概念与真实世界创新互动的案例,充分展示了科幻孕育创新概念的潜力。
其次,科幻可以促进创新成果在大众的传播。创新成果的广泛传播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早期阶段,大众接受创新产品和服务需要较长时间。面向大众的科幻作品可以促进大众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接受程度,有效地缩短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时间。
最后,科幻可以直接帮助科技创新进行原型设计。2011年,前英特尔首席未来学家布莱恩·大卫·约翰逊首次提出了“科幻原型设计”的方法论,即用科幻来描述和探索未来主义科技,以及它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现在,英特尔、耐克等科技公司在研发过程中采用了“科幻原型设计”的方法,科幻创作者实质性地参与到科技创新设计过程中。此外,建筑工程行业对科幻的思考也很多,很多建筑师在不断探索将科幻技术融入未来的建筑。
跨界合作推动科幻教育发展
科幻融入科学教育,为科学教育做加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应该从推广科幻阅读开始。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带上她的眼镜》入选了统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三体》也继《海底两万里》之后被教育部列入中小学生阅读指导书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成为教育部认定的全国性学生竞赛之一。这些事件鼓舞了更多中学老师带领学生去开展科幻阅读。
其次,要在学校深入开展科幻教育。目前全国有20多所高校、近百所中小学开设了科幻课程。其中,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总结了“五个一”科幻教育法,即开设一门科幻校本选修课程,培训一支开展科幻教育的师资队伍,成立一个学生科幻社团,每学期开展一次高品质科幻活动,每年编辑一期学生科幻杂志。
再次,科幻教育要跨界合作,真正凸显科幻教育全学科特点。一是将科幻作为教学资源和媒介应用于科学类课程,设置跨学科融合选修课。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设的“科幻物理学”课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撰写的《科幻电影中的科学》,都是利用科幻做科普和科学教育的案例。二是将科幻教育与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三是开设多元科幻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科幻影视赏析、科幻与创意写作、科幻与剧本杀等课程,提升科幻教育的覆盖面。重庆移通学院的钓鱼城科幻学院将科幻融入大学生通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
最后,继续鼓励推广科幻影视创作。2020年,《科幻十条》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国产科幻影视的制作,《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流浪地球2》《三体》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国产科幻影视纷至沓来。这些国产科幻影视的推出也对营造科学教育氛围、推动科学传播、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出台、资本运营、特效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科幻电影给予支持。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