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德勒谈勇气》
[美]杨瑞珠 艾伦·米勒林 马克·布雷根 著
花莹莹 译
【资料图】
猴面包树 |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发展,重视提升共同体感觉/社会兴趣。而共同体感觉正是经由勇气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益的社会态度共同造就的。勇气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也可以通过后天在家庭、学校或其他生活环境中培养。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5个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人生任务,分别是“工作”“爱”“社会关系”“与自己和谐相处”“与世界和谐相处”。在这五大人生任务中,我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而我们所采取的态度,致使我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而勇气在我们面对人生任务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讨论勇气到底是什么,帮助我们了解人生任务的内核运行逻辑,面对人生任务时我们的内心与行动是什么样的,勇气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心理暗示、心理揭示、内心定向等心理学方法与工具激发勇气,从而获得幸福。
>>内文选读:
序
我们必须了解,勇气是一种社会功能,因为唯有把自己看作社会整体的一部分,这样的个体才能拥有勇气。如果一个人以天下为家,他(她)会将生命中令人满意或难以接受的方面都看作自己的一部分,他(她)会将社会文化中的困难视作自己必须为人类整体而努力承担的人生使命,我们会在这样的人身上看到勇气。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勇气的书?明明已经有很多书籍讲述如何更好地生活,为什么还要再写一本?关于幸福的人生,我们到底理解多少?它现实吗?要如何实现?什么是勇气?我们如何获得勇气、赋予勇气?当我们面对生活的诸多要求时,心理学如何帮助我们追寻勇气?
从冷漠到敌意
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将20世纪的社会问题描述为冷漠。当时的人们深陷恐惧和焦虑之中,于是退缩到一种麻木(无情)的状态,无法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感情。以“别管闲事”和“无所谓”为主题的人生态度一直延续到21世纪,这种无声而压抑的冷漠逐渐转化为对自己和他人的敌意。几十年前,鲁道夫·德雷克斯曾如此描述这种黯淡的生活景象:
人类,博学至此,却仍然对社会生活的某些基本要求一无所知。他们在家里无法安然生活,也不知道如何养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只能饮酒作乐,或者唯有在盲目追求、疯狂获取以及取得成就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乐趣。无私的爱逐渐成为消逝的艺术,一切信仰都被视为陈旧过时,关系业已成为幻想一场。
如今,生活问题似乎变得前所未有的糟糕,恐惧支配着我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思想、 感受与行动。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公共犯罪和破坏行为在区域范围和全球范围内激增,这令我们深信自己再也无法从容地生活在这个没有安全感的世界上,活出幸福的人生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与此同时,当今社会崇尚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我们对既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变得模糊不清、 充满矛盾。在这个时代,我们很难再找到有利于个人发展和调整的社区支持系统。我们不得不孤军奋战。身处孤独的情感和社交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驱使之中。
对于社会关系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的需要,令我们越来越难以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而这原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那些出于良好的初心努力追求美好人生的人,纷纷沦为竞争和比较的牺牲品。我们意识到人生并不完美,竞争和比较就成了破坏性感受的滋生地。人人有享受幸福的权利这一设想和主张,与盛行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现象直接相关。
从恐惧到勇气
为了增进个人幸福,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让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肩负着重重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讨论社会生活的勇气尤为必要。在心理学文献中,勇气常常被忽视。接续在“科学世纪”之后的20世纪也被称为“恐惧的世纪”,以及“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诞生于一个混乱的时代,之前的社区价值观正被基于自然科学的价值观所取代,因此心理学也难逃被20世纪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支配的命运。心理学的初衷是促进人文关怀,却以失败而告终。与此相反,心理学一直以来过于关注对恐惧的分析,却忽视了对恐惧的另一面——勇气——的培养。
没有精神疾病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仅仅关注精神疾病的存在与否,这对于心理学而言尚嫌不够。人类远比一切心理学理论所愿意承认的还要强韧得多。即便身处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依然能够以最佳方式应对并获得最优发展,这才是健康的最好体现。个体健康和公共健康应当被看作幸福的必备要素,或是赋予个体力量,使其能追求幸福的品格基础。因此,心理学必须认可并重视那些促进和支持个体解决生活问题的价值观。在21世纪,我们需要有关怀他人的勇气。我们需要一门心理学来帮助我们直面恐惧,克服自身的不足,互相关心,带着勇气和希望承受苦痛,并与自己、家人、社会群体以及全人类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