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地处广西中部,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41.1万亩,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83万亩以上,连续10多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素有“桂中粮仓”之称。

2022年,兴宾区粮食播种面积83.05万亩,粮食总产量26.3万吨,分别占来宾全市的35.9%和35.7%。今年截至目前,兴宾区完成粮食种植50.4万亩,春收粮食完成0.6万吨,同比增长29.8%,总产量增速居广西前列。


(资料图)

近期,由兴宾区农业农村局、兴宾区融媒体中心等组织的调研组,走访了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以及城乡周边乡村等12个村(社区),对兴宾区稳粮保收的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兴宾区粮食产业的瓶颈、基础、优势以及发展空间、发展方向,围绕国家粮食生产、收储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桂中治旱工程等影响当地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进行剖析,力争解构兴宾区目前“稳粮”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思考破解“稳粮保收”难题。

“我曾想过转行不干了。”兴宾区南泗乡下莫村种粮大户张祖德抱怨地说。2019年,在外打工的张祖德回到兴宾区南泗乡下莫村,租下516亩中等肥力的土地种粮食,成为“种粮大户”。但他发现,无论他再怎样节约成本,3年来每亩粮食产出仅约500元。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条件下,像张祖德这样的“种粮大户”已是个体农户种粮收益的“天花板”,一般农户还达不到亩产值500元。

据悉,2022年兴宾区平均每亩农田的售粮收入中,按平均亩产400公斤、现行粮价2.8元/公斤计算,种早晚2季的话,收益为2240元,只种单季则大约1120元。从成本看,每亩农田的农资、种子、机耕三项支出:双季为1440元,单季为720元。算上其他成本,种粮散户按每亩自投25个工时核算,种田挣的钱仅约等于自己的工钱;而“种粮大户”扣除水电费、雇工工资等成本后,可余利润也仅200元。

调查发现,一直以来,兴宾区地处桂中旱片,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水利设施大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靠农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修建。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略低于全国0.51的平均水平。

当前,国家为粮农提供补贴主要有两项。2022年,早稻补贴32.1元/亩、晚稻补贴8.7元/亩。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自耕农种稻谷每亩成本同比增长5.5%,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趋于弱化。从地租成本来看,兴宾区土地流转租金从2015年的每亩500元增加到800元—1000元。高租金条件下,导致种粮的经济效益远低于种植蔬菜和水果。以陶邓镇大邓村的粮食种植大户邓绍为例,他曾在本村流转粮食功能区种粮350亩,虽预计收益每亩300元,但现实租金上涨,反而导致他收益最后甚微。

目前,兴宾区500亩以上大面积功能区仅16个,且耕地偏细碎化,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分散。因此,水稻机械化种植属于兴宾区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地块小而散,服务主体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力度不强。

“我们村种水稻2500多亩,亩产值达1400元,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都有增收!”兴宾区城厢镇平洞村党支部书记覃正航介绍,得益于地理、气候和富硒土壤的优势,加之政府推广优质良种,平洞村开展高效栽培、技术指导,今年各村屯的早稻喜获丰收。

近年来,兴宾区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对标对表来宾市委关于乡村振兴“八大工程”(八个方面的工作),提出“十百千万”工程,全面分析粮食产业的瓶颈、基础,实施管源头、保产量、促规模、强品牌“四大项目”提质增效。

通过“三持续”管住粮源。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实施土地综合治理(旱改水)项目建设16.61万亩,开垦土地1.75万亩;持续扩大绿肥种植面积,2022年种植绿肥面积12.2万亩,同比增长20%以上;持续稳定耕地保有量。

通过“五保障”守稳粮食产量。保障优质粮生产,确保水稻单产年均递增1.5%以上;保障规模化种植,建成9个千亩以上优质连片水稻生产基地,辐射带动优质水稻生产10万亩以上;保障强化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保障健全新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今年春耕以来,共采购、配送各类肥料15.11万吨、种子850.6吨、农药415吨,同比增长15%。

不仅如此,兴宾区粮食种植劳动力整体水平也较弱。调研统计,目前,兴宾区粮食种植劳动力约为13万人——按照现在的种植技术和规模化程度测算,兴宾区要保住83万亩的粮食种植“红线”面积,实际劳动力应该保持在18万人。但现实是,大部分受教育、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毕业后不愿再回到农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科技种粮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互联网+”等现代化粮食生产方式。

通过孵育“大户”促进规模种植。兴宾区粮食种植大户约有148家(种粮50亩以上)、专业合作社10多家、粮食生产企业20多家。2018年以来,平均每年增加规模化种植9.2%。

通过创“兴宾品牌”推进粮食产品增值。截至目前,拥有“中国好粮油”产品企业1家(碑口米),创建了具有地理标识的“北回桂稻”“云之稻”等品牌商标。

除了实施“四大项目”,兴宾区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参与粮食生产方针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兴宾区区长蓝海鹏说:“我们领导班子全年动态化、常态化研判粮食安全工作,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管好、用好粮食生产政策,当好粮田的‘管理员’‘保育员’。”今年以来,兴宾区共召开专题会议46次,及时动态制发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工作方案等文件,层层压实粮食安全责任。此外,桂中治旱工程也为兴宾区农业水利带来巨大利好。工程设计总投资60多亿元,设计灌溉面积达128万亩,其中91万亩在兴宾区。今年干渠建成通水以来,灌区累计放水已超1.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60.2万亩,预计年底灌溉70万亩以上。

今年工程项目管理局与兴宾区成立了协调专班,由局领导带队全职办公,负责推进主干渠“大动脉”与阡陌间的“毛细血管”贯通,打通“桂中旱地变水田”的最后一公里。

工程管理局负责人罗胜奇介绍,毛渠通水后,可实现15个中型灌区与桂中治旱灌区渠系互通、水源互补,灌溉面积将增加40万亩以上,届时“桂中旱片”的生态、地质、水文将得到极大改善。

目前,兴宾区以灌渠沿线产粮大镇为中心,正谋划建设东西南北片区粮食产业示范带和创建绿色高效粮食示范基地,建设优质稻产业示范带2万亩。兴宾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招禅介绍,若低产旱地全部变高标准水田,产值有望增加70%。

“于空白处启宏图,踔厉奋发补短板。”兴宾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唐彦乐介绍,针对种粮效益差、劳动力少、产业发展低、机械化程度低等不足,兴宾区提出了5年内孵育发展1000户种植大户,保障5年内粮食种植面积年均增长3.3%,粮食单产年均增长3%的解题思路。

调研组在调研中也发现,通过土地流转、培育种植大户,有助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土地撂荒弃耕问题,还能通过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率。根据测算,兴宾区的粮食种植面积90万亩,“保粮”实际任务83万亩。5年内培育和发展粮食集中种植的大户1000户,每户至少种植粮食800亩,将实现88%的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

唐彦乐认为,要实现既定目标,未来5年兴宾区要破立结合,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优化生产布局、整治“非粮化”,向科技要生产力。首先是深挖耕地潜力,实现应种尽种。其次是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特别是持续加大对“旱改水”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第三则是拓展种粮空间,做到应播尽播,积极探索“粮经套种”新模式,推广幼龄果树下套种旱粮的技术。向机械要效率,是粮食单产增加的另一抓手。兴宾区正谋划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和农事服务中心,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今后5年,兴宾区将进一步通过积极实施乡村振兴“八大工程”和“十百千万”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进驻食品产业园区,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全产业链体系,带动产业经济发展。计划3年内培养和孵化规模以上涉农企业5家。

提升种粮“智慧率”是兴宾区弥补种粮劳动力缺乏又一举措。一方面,当地政府鼓励土地有序流转,解决片块化经营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根据本地区情,鼓励农业人才回乡创业,给予土地租赁、贷款等方面的优惠,优化创业环境。培育“科技型”“互联网+”新型农民,加大粮食产业数字化、种粮人员年轻化“两化”转型。引进资金主导建设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粮食产业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在种植技术、防灾减灾、加工储运等方面实现“数字赋能”。

未来5年,桂中治旱工程将成为兴宾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据统计,兴宾区水田面积(含高边田、望天田)59万亩,2022年水稻种植面积57.39万亩。利用“桂中治旱”通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可实现水稻种植60万亩以上。(记者 朱柳蓉 通讯员 曾维宾 吴璐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