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教授 乔立艳

本报特约记者 蒋锐

近期,英国查尔斯大学、埃克塞特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联合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轻度行为障碍(MBI)可预测认知障碍风险。该研究涉及8000多名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并在线上评估了他们的行为变化和认知功能。研究结果发现,男性在晚年生活中出现的行为变化,包括淡漠或有错误的思维和看法,都会导致其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比女性更快。


(相关资料图)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教授乔立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MBI是一个相当新颖的概念,主要包括五类症状:冷漠或社交退缩、情绪失调、比平时更易冲动、不适当的社交表现、知觉或思维内容异常。

“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本身就容易出现轻度行为障碍。”乔立艳表示,老年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异常行为,很少是精神问题,多半是由认知障碍引起。比如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症,通常表现为记忆力下降以及计算、沟通、判断能力下滑等;同时,80%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会出现冷漠、抑郁、易怒或攻击行为。

“轻度行为障碍和认知障碍都是由大脑疾病引起的,早期这些症状往往比较局限,后期会弥漫扩散至整个大脑,损伤广泛的大脑皮层。”乔立艳强调,行为和认知具备提示大脑疾病的功能,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二者最终都可能会发展成整个大脑半球萎缩和全面的认知功能下降。

人脑所涉及的认知功能范畴极其广泛,包括学习、记忆、语言、运动、思维、精神、情感等,因此,预示认知障碍的表现也是复杂多变、难以定性的,这些表现可单独存在,多数情况相伴出现。除上述轻度行为障碍的5个表现外,睡眠过程中突然大喊大叫,并伴随强烈的肢体活动,如捶床、攻击人等,也被视为预示认知障碍的常见表现。

乔立艳认为,中老年人异常行为的出现应引起身边人的警惕,提前采取必要手段或方法能有效控制认知障碍,防止其进一步加重。日常生活中需做到以下4点:

找准病因,及时就诊。提示认知障碍的神经性行为很多,可能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如神经性疾病或脑血管病。因此,发现疾病苗头,应及时找到真正的病因,进行后续的有效治疗,遏制进展速度。

尽量选择包容性治疗。若患者未出现威胁自身或他人安全情况,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立刻用药,抗精神病药用在认知障碍患者身上有一定风险。

配合治疗,坚持用药。当改变环境、减少精神刺激不能有效缓解认知障碍时,必要时要服用一定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而且不能因为短时间内没看到疗效就私自停药。

精神上给予更多关怀。当患者出现冷漠、攻击人等异常行为时,家人及照护者要给予更多关怀,带患者出去散散心,或进行适当运动锻炼,使患者精神愉悦、心情舒朗,可有效改善精神症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