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孙红丽)连日来,我国南方地区持续高温。8月22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11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连续第33天发布高温预警。


(资料图)

极端高温除了带来干旱,还会对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等方面造成影响。医生提醒,高温天气下大家需继续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谨防中暑甚至热射病等疾病的发生。

多地高温天气易引发疾病

最近一段时间,南方多地持续出现40℃以上高温天气,已有不少国家级气象站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据成都气象消息,截至8月21日15时,成都最高气温达到了43.4℃,出现在简阳市,这也是成都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

另外,中央气象台8月22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8月22日白天,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大部、山东西南部、安徽、江苏大部、上海、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中东部、重庆、贵州东部和北部、云南东北部、广东中北部、广西北部等地有35~39℃高温天气,其中,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东南部、浙江中西部、福建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连续多日39℃、40℃的高温天气,不仅容易造成身体抵抗力下降,随之而来,呼吸系统疾病、中暑等疾病也呈现多发趋势。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徐志鸿表示,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人体通过皮肤血管扩张,体内血液流速加快、排汗、呼吸、大小便等散发体内热量。

他说,在高温、高湿、暴晒、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人体会出现散热障碍,导致体内热量蓄积,发生中暑。过劳、睡眠不足、工作强调大是主要诱因,老人、儿童及有慢性病者易发。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三类。”徐志鸿解释,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大于38摄氏度,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

警惕“热射病”突袭关键在预防

徐志鸿表示,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除了轻度中暑的症状外,还表现出高热、痉挛、晕厥、昏迷、休克,严重的可引发死亡。

据了解,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非劳力型热射病(又称经典型热射病)主要由高温和(或)高湿环境因素引起,通常没有剧烈的体力活动。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芦照青表示,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应避免高温时段外出,避免直晒,如必须外出需注意防晒,可以戴防晒帽、打遮阳伞。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户外劳动或锻炼应选择早晨气温较低时,并注意中途休息,大量出汗时应多饮淡盐水等补充电解质与水分。对于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儿童及孕产妇,要保证居室通风,高温时段适当开空调降温。

徐志鸿建议,热射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的发生。

另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菊花、金银花、荷叶、薄荷、藿香和广藿香等都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重症中暑的发生,但不可盲目使用,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