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资本市场,需要市场中的存量资金动起来,需要更多的增量资金有序入场。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资料图片)

在证监会近日确定的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中,强调“在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方面,重点是营造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并提出六条具体措施。在壮大和优化机构投资者力量方面,证监会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

虽然机构投资者不是天然的中长期投资者,但在中长期资金构成中,机构资金显然是中坚力量。基于这一逻辑,壮大和优化机构投资者力量,需要重点考量三个问题。

首先,中长期资金要能够“引得进”。

现在,我国机构投资者种类已经实现多元化,且内外资机构都有入口。这些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资金有的天然属于长期资金,但也有短中期结合操作、流动性较强的资金。引进长期资金,立竿见影的措施就是降费让利。

现在中长期资金入市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以保险资金为例进行探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6.8万亿元,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只有12.91%。此前的阶段性高点为2020年的13.76%——当年12月9日,为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监管部门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规定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可见,保险资金入市的空间是有的。

笔者认为,让长期资金主动增加权益类资产占比,考验的是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建设,土壤、温度、湿度都合适,就会有长期资金来落地生根。希望部际协调工作加快一点,促进险资等长期资金扩大入市规模。

其次,中长期资金要能够“留得住”。

引入中长期资金的目的是要让这些资金“扎根”市场,与投资标的共同促进、共同成长,而不是做摘桃子的机会主义者。

证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不足6%,远低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超过20%的水平。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全市场缺乏长期投资理念,同时,激励长期投资的政策环境也有不足。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以长期投资业绩为导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形成种桃子者先摘、多摘桃子的市场氛围。

第三,中长期资金要能够“用得好”。

中长期资金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交易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为中长期资金做出更多制度性安排。需要统筹考虑打通各类投资品种之间的藩篱,提升投资便利,推出能够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创新产品,在确保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优化监管流程增强交易的畅通性,以及健全完善税收、会计等需要横向协同的配套制度机制。总之,监管部门要千方百计从活跃市场、便利长期资金的角度出发,为这些中长期资金能够“用得好”“用得恰到好处”创造条件。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在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构建活跃资本市场新生态的当下,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和胸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