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金融机构应当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胆创新金融产品,精准对接设施农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通过支持设施农业,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已经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着力点。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 (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着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并为此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30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科技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现代设施农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为动植物生长提供相对可控制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依赖进行高效生产的农业类型,涵盖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和提供支撑服务的公共设施等。显然,设施农业离不开设施投资建设,离不开钱,当然也离不开金融支持。

在资金筹措上,《规划》虽然提出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包括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模式、鼓励大型企业参与承建探索设立设施农业发展基金、探索整体打捆打包投融资机制等,但在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方面,《规划》除了强化财政资金投入保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外,仍将目光聚焦在金融保险的支持上。

金融如何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

首先要依据《规划》做规划。当前,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任务紧迫,意义重大,金融机构应当提高政治站位,要站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扩大农业农村投资激活农村内需、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高度,紧扣《规划》,制订金融配套支持规划或方案。众所周知,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体现为规划期为2023年到2030年 ,展望到2035年,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为此,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规划》中对现代设施种植、畜牧、渔业,以及冷链物流和烘干设施建设提出的专项实施方案,制订相应的长期信贷支持规划,确保信贷资源有匹配,服务方式更精准,支持力度可持续,行业覆盖更广泛。跟着《规划》走,就是跟着政策导向走;跟着政策导向走,就能让信贷投入规避政策风险,并收获更多政策红利。金融机构只有“有为”,才能提升自身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并通过持续支持,获得更多优质客户,为扩大市场份额、深耕农村市场奠定基础。

其次是跟着政府搞联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一种投贷联动模式是“主体自筹、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这种方式也可以在设施农业建设中借鉴使用。设施农业一次性投入较大,但使用周期长,比较适合投贷联动。《规划》提出,“开展政府投资与金融信贷投放联动”,政府投一部分,金融信贷跟进一部分,这样既可以缓释信贷风险,又能调动银行积极性,增加信贷投放,不失为金融机构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比较好的切入点。

再次是根据需求推创新。现代设施农业的设施建设包括很多方面,其中,设施种植业包括日光温室、连栋温室、植物工厂、拱棚、塑料大棚等;设施畜牧业包括集约化工厂化设施畜禽养殖场等;设施渔业包括标准化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和深远海养殖渔场、沿海渔港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产前的集约化育苗、产后的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和仓储烘干等。目前,从事设施农业经营的大多是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资金实力较弱,融资渠道有限,担保物缺失和不足。而设施农业中数量最大的就是设施设备,金融机构应当在加强与担保公司合作的同时,因企制宜,因社制宜,通过金融创新,扩大抵押物范围,让设施农业经营主体所拥有的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等变成合格抵押品,让“沉睡”资产活起来,切实缓解设施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同样,这些设施设备能否纳入保障范围,也需要保险机构运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规划》的实施,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设施种植、设施养殖……金融机构应当把握《规划》带来的机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胆创新金融产品,精准对接设施农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通过支持设施农业,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提质增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