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防治
【资料图】
一、病原及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期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EV—71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极高的感染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最多,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人是已知的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及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分泌物与粪便中就可检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的时间可长达3—5周。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潜伏期2—7天,常急性起病,常见症状有发热、咽部不适、食欲不振,也可有流涕、咳咳、恶心、呕吐、头痛等非特异性感染症状。皮诊先为斑丘诊,后转为疱疹,疱内有少量液体,皮疹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约3—7mm。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位于口腔、手、足、臀部。患者至少隔离2周,密切接触者应检疫至少10天。人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而获得免疫,但各型病毒间无交叉免疫。
二、临床表现
1.普通病例
一般症状较轻,无并发症者呈自限性过程,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只需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即可。
2.重症病例
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发病1—5天就可出现脑、肺、心等严重甚至致死的并发症,临床上必须高度重视。
(1).因并发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而出现神经系统相应的症状、体征。
(2).因并发肺水肿,而出现呼吸系统的症状、体征。
(3).因并发循环障碍,而出现循环系统的症状、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性作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脑脊液、病原学、血清学、胸部X线、磁共振等相关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发病年龄、皮诊的部位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难。
临床上除与水痘鉴别诊断之外,还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其它出疹性疾病。
2.其它病毒所致的脑炎或脑膜炎。
3.肺炎。
4.暴发性心肌炎等
五、治疗(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1、普通病例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和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加强护理,清淡饮食,适当休息。
2、重症病例
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治疗。
六、预防
1、患者必须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隔离至少2周。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接触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对确诊病例要按规定,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即时上报。
2、对密切接触者要检疫至少10天,并肌注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
3.对广大群众实行科普宣教,增加防病意识,降低患病机率。本病流行期间不去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要戴口罩、注意个人与环境卫生、居家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勤洗手、加强饮食卫生,不吃(饮)生冷食物。
4,加强营养与体格锻炼。
5、托幼机构、学校应加强晨检,发现疑似患者,及时隔离治疗。严把患儿病后返回(学校、幼儿园)关。隔离治疗不得少于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