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血透护士张珍琪是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外派到宁波市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支援上海执行抗疫任务的10名队员之一。她的丈夫王旭耀是北仑区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也是接到上级指令,前往宁波市级医院开展核酸检测任务。“我是入党积极分子,我有PCR上岗证。都说三十而立,成家立业。关键时刻没理由不上!”出发时,王旭耀这样对妻子说,“你保护好自己,好好工作,等我回家。”

3月30日下午5点,宁波市紧急召集医务护理人员前往上海支援。晚上9点多,张珍琪刚刚送完丈夫出门,便接到了任务。

这一对90后年轻夫妻,在2021年10月刚刚举行了幸福美满的婚礼,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但因为疫情,身为医务人员的他们早已习惯了分离,“家里的行李箱有两个,准备了一些贴身需要的生活用品,无论何时接到命令就能出发!”

“这次我不能留在家中等你归来了,因为有个地方更需要我。”接到出征的命令,张珍琪不得不“打破”和丈夫的约定。4月1日晚,血透护士张珍琪连夜赶赴杭州,与浙大一院队伍汇合。2日下午到达上海,3日一早进入由浙大一院接管的任务较重的上海东方医院血透室工作。

疫情之下,上海居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尽量减少外出,居家抗疫。然而有一群特殊的患者,他们的治疗无法按下“暂停键”,因为维系患者生命的治疗设备需要正常运转。从事肾内科护理工作多年,张珍琪深深明白疫情的爆发总会让透析患者的透析之路困难重重,“每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所以我要去!”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血透护士,张珍琪认为保障透析患者的正常透析,是自己的使命所在。

出征前一晚,张珍琪失眠了。不是因为害怕,是想到即将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患者……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独立执行任务的第一天,战斗从下午1点一直持续到了次日凌晨3点。张珍琪在密闭的防护服里,不能喝一口水、吃一口饭。“闷在防护服里面就像蒸桑拿一般,甚至下班的时候腿都软了,但再艰难我的脑海里也没想过要放弃,你也要加油!”回到驻地酒店后,张珍琪只在给王旭耀的微信语音里,悄悄分享着自己的感受。还没等到丈夫的回复,她就已经沉沉睡去。

当天夜里,王旭耀正在宁波市第一医院的实验室里,率先带领部分队员进舱参与后夜检测任务,一直奋战到次日清晨6点。此后,这一支由王旭耀为队长的近20人的北仑区检测队伍持续不断接到前往宁波多个县市区的紧急任务。通常是深夜受命,凌晨出发。

每当到达执行任务的实验室,队员们往往都是咬牙忍受连日来的舟车劳顿、昼夜颠倒。“饿了就吃盒饭,困了就在简易木板上打个盹。”作为队长,王旭耀不仅要保质保量完成检测,还要负责统筹、人员分工等多项工作。

“我们北仑的队伍里许多都是90后,精力充沛、专业过硬,志愿报名的时候,我们始终选择了任务最为繁重的‘二区’工作。”长时间的负压工作,高强度的精力集中,厚重的防护服下,手酸、缺氧、疲劳、体力透支是常态,有时甚至会抽筋、头晕和耳鸣。但队员们都不叹一句苦,不说一声累。

4月8日深夜,宁波突发多县区全员核酸检测任务。4月9日,王旭耀带领着团队与其他兄弟单位一起共同协作,承担起象山全县5万多管样本检测,这是自支援以来日均工作量的5倍。队员们不怕困难,通宵达旦、有条不紊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操作台前,王旭耀深感重任在肩:“送到实验室的每一个管子都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采样医务人员、警务人员、转运人员,还有不计其数默默奉献的人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疫情面前每个人的每一环都至关重要,所有人的付出都很珍贵。”

宁波和上海只相隔短短3个小时的车程,微信视频电话只需轻轻点击手机屏幕就“唾手可得”。但支援抗疫的这几日,工作任务不分白天黑夜,张珍琪和王旭耀实际上没能说上几句话。“我觉得她很勇敢!”对于妻子援沪的决定,王旭耀感到十分自豪,甚至十分“觊觎”妻子出征时身上的队服——一件鲜红的冲锋衣。“等我回家后,借你穿吧!这是我穿过最好看的衣服,上一次这么好看是穿婚纱的时候。”张珍琪这样回复丈夫。

4月10日,王旭耀顺利完成长达10天的外派支援任务,随即又投入到北仑区人民医院移动PCR实验室的检测工作中。移动实验室空间精小,狭长的过道只能容纳一人通行,有时伸个懒腰都可能碰到周围的仪器设备。他与战友一起,“蜷缩”在操作台前埋头苦干,一进舱就是不间断的数小时。“人的潜力超乎想象,只要足够专注和熟练,手速就能突破极限!”

每每想到战斗在上海前线、归期未知的妻子,他总觉得又充满了力量:“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爱可迎万难,亦可赢万难!”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疫情考验和分离,这对90后夫妻却对彼此更加坚定。王旭耀对妻子说: “这一次,换我等你回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