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记者 郭文培) “探索医务社工发展模式、构建医务社工发展体系、拓展医务社工发展格局、加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医务社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8月28日,北京市卫健委召开“学思想、护健康,推动首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系列之医务社工专题媒体沟通会,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叶小敏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市全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101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54家,较2019年增长184%;全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306人,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94人,较2019年增长131%。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帮助患者及家属预防、缓解和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进而提升医疗效果,促进公众健康的职业活动。在前期试点基础上,2022年开始,北京市卫健委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截至目前,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的综合医院33家、专科医院27家、中医医院7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33家、公共卫生机构1家。

今年,北京市卫健委遴选培育了25项医务社工示范项目,在医院病房、急诊、门诊等不同场域,覆盖传染病、儿童血液病、唇腭裂、产科、认知障碍、青少年情绪障碍等不同病种,融入康复管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多学科诊疗团队等,立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结合临床路径、嵌入管理流程,利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为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困难救助、社会支持等人文服务,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让医学更有温度。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个案服务4000余人次,小组服务5700余人次,社区服务37000余人次。

以首都儿科研究所开展的“血液病儿童治疗初期医务社会工作介入”项目为例,医务社工们运用病房陪伴、心理疏导、艺术疗愈、小组支持等专业方法,解决患儿和家属因疾病而产生的心理、经济、康复等疾病应对方面的问题。项目开展期间个案服务患儿92人,276人次;小组12次,121人次。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也建立了“唇腭裂患儿及家庭社会工作模式”,对于患儿和家属,医务社工们从入院前、入院后以及出院后均提供贴心的帮助,必要时还对接社会资源给予更多支持。

叶小敏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健康委将围绕卫生健康重点任务,从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高度,创新发展思路、健全发展机制、开拓发展局面,全力推进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助力首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