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基层治理有何新路径?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多个国际学术组织共同合办的首届全球华人城市治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海内外一流城市治理专家齐聚华漕镇王泥浜村调研考察乡村振兴,并为“代理经租+户管家”自治模式做现场会诊。
(相关资料图)
王泥浜村的“代理经租+户管家”模式列入上海市委组织部2023年“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赋能。王泥浜村也曾先后荣获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上海市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王泥浜村宅“美丽庭院”
海内外知名治理专家现场会诊
王泥浜村毗邻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现有156户宅基地房屋,看起来规模不大,但其中153户都把空闲的房间对外出租,出租间数高达2374间,外来租客人数常年超过4000人,与村民人数之比接近10:1。
曾经,该村也出现大量群租和租客扰民现象,租客管理处于真空地带,缺乏服务,同时租客人数与流动情况不清,给村里治安消防等都带来很多隐患。应对上述难题,闵行区华漕镇王泥浜村秉持“做小治理单元+做大治理队伍”的治理理念,结合采用“户管家+小程序”的数字化治理手段,对治理群租乱租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王泥浜村党群服务站门前
参加此次现场会诊的有来自国内外14所高校的23位专家学者,包括日本国立金泽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格拉斯哥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及国内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多位著名教授及博士研究生。
武汉大学李志刚教授探讨了“户管家”和党员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并表示“王泥浜村党支部确实把整体的文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全都牢牢地抓在了手心中”,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沈振江教授询问了村里的土地利用情况以及物业公司和村委之间的关系。复旦大学沈洁教授详细了解了代理经租工作的推行进展和难点,并且表示对华漕镇国际社区的建设管理很感兴趣,后续将深入合作研究。
“户管家”是治理,也是服务
村党支部书记金爱芳介绍,村委干部发现,住在本村的房东对租户人员的信息准确清晰了解,为此,对于纯租型村宅,村委让房东委派一名常租户作为临时管理员,“户管家”制度的雏形开始形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王泥浜村在华漕镇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及指导下,从2022年末开始正式对所有村宅全面实施“户管家”制度,目前已经做到每户(栋楼)都有一名户管家。
村委将治理任务分级包干,先发包给村民小组,再由村民小组发包给每户,由每一户推选出一名管家。该村户管家的人员来源主要是房东本人,但也可以是二房东、租客。全出租的宅楼,可由房东指派或租户选出一名租客担任户管家。
户管家负有防范本楼发生群租、督促租客及时租赁备案和通知村里信息的责任,同时也因为获授权而赋能,将租赁备案和获取公共服务的工作界面落实到户,实现了治理资源下沉到末梢。
“垃圾分类、电动车禁止飞线充电,村里的这些政策我家的租客都非常配合。租客相互之间也很关心,比如有人外出时下雨了,其他租客就帮他把衣服收回来”。在圆桌会上,一位村民“户管家”代表说,自己家中有6户租客,从2010年以来都稳定地租住在这里,都不愿意搬走。
“户管家”制度不仅是治理,也是服务,通过户管家,及时获取租客对租赁备案等各方面的需求并及时回应,在这一过程中保留了乡土社会的人情味,也增强了租客的认同感,进而也更愿意配合村里的政策。
“户管家”代表出席圆桌会
转型过渡期的“城中村”治理
走在王泥浜村,每家每户房门前都有“小安租房”二维码,由房东和租客扫码通过实名制认证后即可登录上传租赁相关信息。这也接入华漕镇开发的“华漕人房管理系统”,村委对外来人口情况的了解更加精准高效。高效实现了“以房管人”。目前共有3900余人注册,达到总租户的98%。
“在确保信息隐私安全的前提下,从小程序管理后台实现了对村宅房屋内人员情况的一次性及时精准采集,村委对外来人口情况的了解更加精准高效。”金爱芳说。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户管家”这一治理模式更加便捷和高效,也将乡土社会的人情渗透至村宅基层,为“城中村”村宅租赁的治理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应对未来进一步的人口导入,不同行政村也分别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做出差异化的探索。华漕镇党建办的工作人员侯佳介绍,同在华漕镇的鹫山村从去年开始首批实行“代理经租”模式,通过集中收储、装修打造公寓式住房,提供专业房屋租赁托管服务。
在上海,有不少和王泥浜村一样的“城中村”,住房租赁是一项重要的产业,许多外来流动务工人员租住在农村的宅基地房屋中。“城中村”宅基地的房屋出租,一方面为本地的农民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也为支付能力有限的外来务工者提供了价格较低且区位便捷的住所,在乡村向城市转型的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衔接功能。
事实上,在《闵行区总体规划(2017-2035)》中,只设定10个保留保护村,其余104个自然村未来都将通过村庄规划逐步进行集中归并,而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其他地处中心城边界的农村。在这一由乡村向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平稳的过渡,如何在集约发展空间的同时平衡各方权益,如何避免增加外来务工人群的居住成本,如何留存乡村自然的情怀和乡土社会的温情,一系列问题仍有待关注和探索。
记者:毛海萍
供稿:浅晚月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点击图片查看)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