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抑制”,这是麻醉医生最经常提到的词汇之一,常见于以下情况:

1 呼吸频率的降低,往往见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2 呼吸肌力的不足导致通气量降低,见于肌松药的作用;

3 呼吸驱动力不足而潮气量降低进而总通气量降低,往往见于各种麻醉药物导致的呼吸中枢活性降低;

4 呼吸道梗阻.......这个按理说不能算呼吸抑制,但大多数麻醉医生仍将其归为“呼吸抑制”,多见于镇静药和/或肌松药导致的上呼吸道梗阻;

还有什么?大家可以补充,我也不是看着书上一条条抄着写文章的。

“呼吸抑制”可怕吗?绝大多数并不可怕!而且也是始终陪伴着麻醉工作的。

呼吸频率从正常的18次/分降到8次/分,这不是很常见吗?比如说在各类小手术(如人流如胃肠镜)的镇静/镇痛中,但毕竟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里发生,你预计过了这段时间会恢复的,所以你这种时候并不会过于在意这种“呼吸抑制”,对吧?

甚至于,我在这类麻醉中往往(甚至于总是)会在充分氧储备的基础上人为造成血药浓度高峰而呼吸暂停,为的只是让高峰作用对抗某些较强刺激,但我永远知道,它会回来的,结果也确实如此。

全麻醒来初期,呼吸肯定是抑制的,任我把病人醒得多快,刚醒之时总是抑制的,不可能从麻醉中醒来就立马呼吸如常。

既然“呼吸抑制”时常陪伴着我们,为何我们有些人总是谈“呼吸抑制”色变?没有“呼吸抑制”.......那还是麻醉吗?

为什么总有人会希望自己的麻醉没有“呼吸抑制”没有“循环抑制”?为什么总有药厂妄图开发没有“呼吸抑制”或“循环抑制”的麻醉药?试问:有成功的吗?你既想让它有足够的麻醉作用,又想着不要或者少去影响呼吸循环功能,世界上会不会有这种神药?难道麻醉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之后直奔你需要的镇静镇痛中枢,死活不去与呼吸循环相关的中枢部位?可以说,真正可以用于麻醉的那么几个药,它就不可能不抑制呼吸循环,至于某些不那么主流的药吹嘘自己抑制作用小,呵呵!你能靠它做麻醉的主力军吗?就算氯胺酮是公认的呼吸抑制小,其实打少了作用不够,打多了一样抑制。又有人说了,我可以拿抑制作用小的药联合作用强但副作用也强的药,那不是就抑制小了吗?可是你怎么保证那个弱药不会协同强药保持强副作用?

其实,“呼吸抑制”如果是可预见且是临床可接受的,我认为完全就无需处理;只有当其不为临床所接受时,才需要处理。绝大多数的“呼吸抑制”,如果麻醉合理的话,属于前者,只有极少数情况需要干预。麻醉医生几乎每天都要经历“呼吸抑制”,我看,就不要去过度追求“无抑制”了吧?循环抑制同理。

总之,呼吸抑制与麻醉必然是共存的,请抛弃某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学会与之共存,其实事实上你已经和它共存了很多年了。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来源:中国网医疗频道】

推荐内容